“双面贪官”的悲剧人生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原局长张桂春违纪违法案件剖析
樵夫 筱文 老惠 南枫

张桂春,男,1963年12月出生,汉族,河北省交河县人,高中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建三江前锋农场场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副局长、局长,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副厅级)。经查,张桂春在担任齐齐哈尔管理局局长和九三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钱物折合人民币450余万元。
2013年11月29日,中共黑龙江省纪委常委会决定对张桂春采取“两规”措施,2014年1月29日,张桂春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双面”贪官被揭下隐秘面纱
人们常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张桂春恰恰向人们呈现了一种“能吏不廉”的错乱人生。
张桂春曾经是一个典型的青年励志楷模。他出生在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无业,以务农为主,家里共有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最小。张桂春说:“我小时候甚至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传下来的。”然而贫困的生活并没有阻碍张桂春前进的脚步,童年时期的艰苦,让他有着强烈的进取心。翻开他的奋斗史,不难发现其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艰辛与努力,他也实现了自己从农家小子发奋图强最终出人头地的梦想。
张桂春16岁从老家来到东北,他从农场的拖拉机手、收割机手做起,凭借着一股干劲和魄力,逐步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作为“能吏”,张桂春务实肯干,业绩不菲,声名颇佳。他在九三管理局工作的四年时间,九三管理局被誉为是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惠最多、对外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所有人都对其寄予了厚望。九三管理局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在几年的时间里几近世界前列,是中国旱作农业的排头兵。同时,张桂春也一直被各种光环所笼罩着,他曾获得过省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省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和国家绿色奖章等多种荣誉。正所谓,邪气入内,正色乃衰。在一步步升迁的过程中,权力的加大让他体会到了人生不同的风景。在背地里,张桂春完全展现出了另外一副嘴脸,利欲熏心,变质堕落,搞起腐败来更具“能吏”的“风范”!
张桂春在收取贿赂时掌握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收大钱,不收小钱!翻开张桂春的案卷,不难发现,单次单笔收受100万、50万贿赂款的次数不占少数,真可谓“小钱不愿收、大钱不断收”,张桂春对自己这样的“习惯”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老百姓的“小钱”不收,能帮助他们做的事尽量做,因为收这些“小钱”会影响口碑。开发商和企业老总的钱可以收,我帮他们办事,他们给予回报,无可厚非!“什么人的钱碰都不能碰,什么人的钱可以照单全收;收钱必办事,否则会坏了‘规矩’;办不成时要退钱,否则会坏了‘名声’。”张桂春的内心居然盘踞着这样一种可怕的“另类诚信”准则。
在张桂春被“双规”后,很多人难以相信他居然是一个“隐形贪官”,身边的人无不感到意外和诧异,有人回忆说,张桂春在公开场合始终保持着清廉、干练、上进的正面形象。办案人员在案发后到其所在单位调取相关材料时,有关工作人员还连连说:“真没想到这样能干事的人居然还有另外一面,没想到,没想到……”就在2013年初,当张桂春得知一位与自己有经济往来的下属已经被立案调查时,一度感到了形势的严峻,遂将之前收受的几笔赃款退给了行贿者。面对纪委工作人员,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收的钱平时都放在了家里,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我早就想好了,这些钱我早晚都要退回去!”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也极力将“戏份”做足。2013年9月,他还曾让行贿人写一张收到100万元的假收条,并将收条日期提前到2010年8月,伪造钱早已被退回的假象,实则一分钱未退,足可见其狡猾的本性!
在人生巅峰之时,张桂春迷失了自我,在欲望的迷途上越滑越远,最终走向了毁灭。

“纷繁”敛财途径面面观
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好财的张桂春不断变着花样敛财,最终走向绝路。
官商交往,勾肩搭背。官与商,自古以来就难分难舍。一些官员的腐败,往往就从官商勾结开始,这在张桂春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商人投之以桃,张桂春必将报之以李!2010年初,九三管理局有一块空地要开发,九三正泰房地产开发公司法人代表孙某似乎看到了挣钱的曙光。他托关系找到了张桂春,希望承接该建设项目,并当即表示,必有酬谢!孙某获得了该项目的承建资格后,如约奉上100万的巨额“感谢费”,张桂春心领神会,悉数笑纳。送者说:“他(张桂春)帮助我拿到这个项目,具体干工程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以及部门不配合的情况,他协调各部门把问题都解决了,我当然得感谢了!”张桂春更是自以为:“我帮他赚到钱,他只是给我些感谢费,这既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也没有损害人民利益!”如此“风轻云淡”的表述,不禁令人哑然!在张桂春看来,这仿佛兄弟之间再简单不过的人情往来,在他眼里,权力早已变成换取金钱的筹码。
无独有偶,张桂春在又一次“人情往来”中,曾获得珠海市一处价值百万元的房产。2009年,九三亚麻厂经营状况不好,对外招商。包头圣龙亚麻厂董事长陈某与张桂春经过几次协商后,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并签订了承包合同。不为世人所知的是,这协议背后还另有“协议”。案发后,张桂春交待说:“陈某离开九三之前,私底下和我说,有机会去珠海,给你弄套房子住住。”于是,2010年夏天,张桂春夫妇受陈某之邀来到珠海,收下了陈某以张桂春妻子王某某名义购买的一套房子。2013年初,张桂春担心事情败露,便联系陈某要退掉该房。陈某心领神会,将此房产“变现”100万元打到了张桂春朋友的账户。
“下海”经商,坐收红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张桂春只做到了前半句。办案人员曾在案发后问其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其“委屈”道:“我平时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根本没有业余时间,甚至连节假日都没有!我坐的车平均一年跑12万公里,全部用于工作,哪有时间来搞业余爱好?!”表面看来,张桂春不愧为一个勤政典型,而事实上,张桂春并非没有爱好,其最大的爱好莫过于——经商。而他的生意能做得“红红火火”,仰仗的无非也是他手中的权力。
2009年,时任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局长的张桂春就打起了“经商赚钱”的小算盘。他与时任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国土资源局局长耿某(另案处理),还有张某合开了一个洗浴中心。不仅不用亲自经营、管理,而且连应该均摊的110万元装修费用都是由耿某代出的,张桂春需要做的就是每年坐收红利。2010年至2012年,张桂春分别获得50万、60万、100万的盈利分红。这等“天上掉钱”的好事为何能让他遇到,耿某给了我们答案。“张桂春是我的上级领导,他那时主管土地,权力很大,无非是想和他拉近关系,多关照一些。装修费没用他出,是因为之前他让我抓修路时得到的钱也够了。”
“修路挣钱”是2009年春天张桂春的又一个“大手笔”。当时,大齐公路辅路有一个建设工程,耿某得知此事后,向张桂春提出要找工程队建设该段辅路,并向其表示“修路挣了钱大家花,有福共同享”。于是,张桂春向大齐公路指挥部推荐该段辅路建设工作由耿某负责。工程结束后,耿某没有食言,于2010年末的一天,约张桂春在哈市开发区见面,向他奉上100万元现金,钱装了满满一纸箱。
不得不说,张桂春是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人,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国家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参与经商,但张桂春却在2010年入股一家有机化肥厂,同样不参与管理,每年分红200万。除此之外,张桂春还依靠职务之便,帮助其子经营九三宾馆,每年也收益不菲。古人说,“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而张桂春为了敛财,完全混淆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贪”字近于“贫”,“婪”字近于“焚”。张桂春在贪婪的路上最终的结局也恰恰是玩火自焚。
九三管理局管辖的某糖业有限公司因收不到甜菜,经营状况一筹莫展。2010年的一天,董事长于某来到了张桂春的办公室寻求“帮助”。这一次“交谈”让于某觉得找对人了,来值了!之前,九三管局的甜菜产量是3000多吨/年,而2011年的年产量达到了13.38万吨,产量整整提高了44.6倍。为感激张桂春对公司的大力支持,于某分两次共送给张桂春40万元,以表“心意”。张桂春表面打着大力发展经济的旗号,其实同时在谋一己私利,真不愧为官场“影帝”。
2012年,某教学设备有限公司的陈经理通过朋友找到了张桂春,让其帮助联系学校运动场塑胶跑道工程。知道事成之后也会分得“一杯羹”的张桂春马上为其联系了九三管局第一小学的塑胶跑道工程,并且示意陈某“一边干,一边履行招投标手续”。制度法规在张桂春眼里完全变成了虚设,他为官为人的道德底线彻底失守,金钱在他心里已经大过一切!一路“绿灯”之后,陈某于2012年末奉上10万元“感谢费”。隔年中秋节,陈某再次送上20万元,只为“再给找点活干”。“将公权变成自己生财的工具”在张桂春身上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慢慢的,张桂春的贪欲已经到了如决堤洪水无法自遏的程度,凡是向他行贿的企业老总,他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不认识的人,不知来由的钱他全都一律揽入怀中,不得不佩服其为人的“大气”,做事的“大胆”。2010年末,哈尔滨某锅炉厂法人代表吴某来到了张桂春参加会议入住的宾馆房间,一番自我介绍后,才知道该公司在九三承建取暖工程,吴某将10万元钱扔下便走了。案发后,张桂春和办案人员说:“之前我并不认识吴某,她来的时候,我也没寻思明白她为什么给我送钱……”此话听后,实在令人惊讶、唏嘘!在张桂春看来,来者是谁不重要,来者何事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钱财入账!正所谓,贪欲无度,牢狱自筑。贪欲让张桂春一步步走向了穷途末路。
他何以沉溺于不归之路
纵观张桂春全案,唏嘘感慨颇多,教训发人深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桂春走上腐败之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机制制度上的客观原因。
信念缺失,导致蜕变堕落。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剖析张桂春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腐化堕落,有一个根源,即始于“信念缺失”。在案发后,张桂春曾振振有词地说:“我给他(行贿人)办事,他给我送钱,这是我们之间的往来。我既没有损害国家的利益,也没有损害职工的利益!”这样的说辞简直是无稽之谈。若不是其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严重的误区,怎会有这样荒谬的论断!在他看来,礼尚往来这等传统文化实在不能被异化为腐败的由头。思想上被腐蚀,行为上就会一败涂地。张桂春在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思想堕落、贪污腐化。在国家加大腐败查处力度之后,张桂春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他将近年来所收的几笔赃款退给了行贿人。他对办案人这样解释此举:“我以为把钱退都回去就没事了。”由此可见,张桂春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而且法律意识也极其淡薄,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头顶光环,信任代替监督。孔子讲:“人生最高的境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既可以理解为内心的道德自律,也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监督。在九三管理局,张桂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有着多年从业经验和局长经历的他,曾多次获得各种荣誉,九三分局也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绿色大豆之都、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省新兴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应当承认,张桂春曾是一个有能力、有政绩的领导干部,他因出色的表现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督的权力最终腐蚀了张桂春。张桂春惨痛的教训也再次警示我们: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资历老能力强,并不意味着就不必接受教育;权力大政绩多,并不意味着就不必接受监督;能干事干成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以权谋私。
言善行恶,乔装以骗美名。荀子说:“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在落马贪官中,很多属于边贡献边腐败的“两手”干部,即干工作有一手,搞腐败也有一手。一些拥有着良好声誉、优异工作业绩的官员,往往会得到优先提拔和放心重用。一些腐败分子正是瞅准了这条“升官捷径”,而把猎取良好声名当作是高升的“阶梯”,以期借此不断跃升。张桂春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国妖”,也是一个在思想上放松自己,言行上放纵自己,边贡献边腐败的典型。相对于那些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贪官,他贪得更有隐蔽性。由于具有迷惑性,还有“良好声誉”的保护,更骗取了不少人的信任,其贪腐之事往往不容易暴露,而且常常边腐边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唯利是图,官商交往不慎。官与商,道不同,却常常互相为谋。一方手握重权,一方腰缠万贯。彼此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甚至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让他们走到一起的纽带,只有——利益。这种“公私共权”的形式,是最能够让官员和商人双方“满意”的一种安排,这就是官商勾结在各地存在的“秘密”所在。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张桂春,平时和他频频打交道的竟是各企业老总,张桂春与商人勾结之后,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自己也被这些商人用金钱做成的轿子抬进了地狱。由此看来,官商交往不慎,可毁为官之大志。
不能自律,进而欲壑难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张桂春自己也承认,这些年来,一直追求个人的东西太多,总想要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更多的钱财。一句话,过分追逐个人的享受和安逸。俗话说:天高不算高,个人欲望第一高。究其根本,放弃自我约束才是张桂春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源动力”。张桂春说:“小时候生活那样艰苦,我也挺过来了。可是到了今天,反而还不知足。现在,我才真正认识到,钱财本是身外之物,钱多了,就容易走邪门歪道……”张桂春觉得,多年来,为党和人民做了很多贡献,已经对得起组织,所以随之想的是为自己、为家人谋利益,以至于对党的宗旨缺乏信仰、党性观念淡薄。由此可以看出,张桂春经历了从思想堕落到政治颓废,从意志消沉到信念垮塌,从无法自我约束到背弃党的事业这样一个过程。
监督失效,权力完全失控。张桂春的腐化堕落主要是其自身的原因,但农垦系统的特殊体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九三管理局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辖的九个管理局之一。其行使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权,负责本管区的行政管理工作。九三管理局所在的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对垦区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由此可见,九三管理局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权。党政企公检法合一的这种“自治”体制使身为局长的张桂春在行权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张桂春自己也坦言,“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监督。”没有限制的自由, 只能是无所不为;失去监督的权力, 必然导致胡作非为。但是,由于“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为时太晚”,农垦系统这种管理机制和特殊体制也是张桂春腐败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以案为鉴促进源头治腐
张桂春从一个农家子弟一步步成长为厅级领导干部,为许多“草根”树立了榜样。然而,其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历程也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此案的深刻教训,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防止重蹈覆辙。
一要补钙,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旦得了这种病,在仕途之路上往往会被名利的小石子绊得粉身碎骨。所以,我们必须经常给思想补补“钙”。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张桂春在自己的检讨书这样写道:“是对自己放松了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才犯下了如此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生命工程”, 认真研究党员干部成长规律和反腐倡廉教育规律,不断完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
二要排毒,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客观地说,许多出问题的官员在被提拔时还是比较优秀的,上级也是出于公心的。张桂春在案发之前,也一直保持着“清廉、亲民”的形象,以此来博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然而,再好的干部不置于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下,都会有蜕变的可能。对于张桂春这样有政绩的干部要信任,但不要没有监督的信任。监督作为一种制度,是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提醒和督促,可以促使其及时修正错误。在用人上,要信任与监督并重,以信任弘扬其善,以监督防范其恶。历史已反复证明:基于信任的监督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基于监督的信任才是真正可靠的信任。
三要杀菌,揭下“两面”贪官画皮。对于“双面”贪官,广大群众已经深恶痛绝。他们在台上是“公仆”,在台下是“老虎”;表面“冠冕堂皇”,私下腐败堕落。”打蛇打七寸,作为反腐部门,要整治“双面贪官”,必须瞄准“双面贪官”的软肋,有的放矢地重拳打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使我们的反腐机制不断“升级”。除此之外,还要把党内民主和社会力量的监督结合起来,用群众的智慧、制度的力量、惩治的威力,将“双面贪官”的隐秘面纱揭下,铲除其生存的土壤,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四要化瘀,防止官商相互勾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张桂春所处的农垦系统在体制上更是为其和商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改革的“深水区”多与“官商不分”、“政企不分”等历史症结有关。对于那些直接与“商”打交道的为官者,既要挡得住物质诱惑,又不要拒“商”于千里之外;既要守得住为官底线,又要增强党性修养和交际能力。惟有这样,方能斩断“官商”的“勾肩搭背”,做到“相敬如宾”。
五要固本,增强官员政治定力。深刻教训警示我们,领导干部要拒腐防变,防止“拒腐疲劳”至关重要。拒腐需要精神“定力”。走上领导岗位后,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严峻考验:以前梦寐以求的,现在唾手可得;以前只知道争取,现在要学会拒绝。张桂春曾说:“有些钱,你不收都不行,有时候,他们放下钱就走。”在这样的半推半就中,张桂春的精神防线渐渐被动摇了。精神“定力”是经受考验、抵制诱惑的法宝。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只有做到思想警惕、脑子清醒、心明眼亮,也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才能保持精神的定力和进取的动力,拒腐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六要健体,营造风清气正环境。十八大之后中央相继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相关制度法规,对腐败的官员加大惩治的力度,从上到下,我们看到了反腐高压常态化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种高压态势本身就要求,对所有被发现的腐败分子决不手软。张桂春在案发后也坦言:“之前收钱的时候很坦然,后来,就感到压力大了,因为大环境变了。要是现在,这些钱我肯定不敢收了。”可见,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忏悔录:
我的人生,葬送在“贪欲”二字上
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由于平时放松了政治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从而犯下严重的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我追悔莫及。
我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6岁时我从老家来到东北,从农场的拖拉机手、收割机手做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步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理应尽职尽责,严于律己。但权力的不断加大,私欲的逐渐膨胀,让我迷失了自我。尤其是2007年,我就任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局长后,我与商人越走越近,并用手中的的权力为他们牟利,收受巨额贿赂,最终成为他们生财的“工具”,如今,我悔恨万分……
深刻反思,我的人生路就葬送在“贪欲”两个字上。在升至领导岗位后,由于对自己要求不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利用手中的权力,我不但自己参与经商,还帮助、纵容家属从事商业活动,现在回想起这些,我痛心疾首。因为没能够严于律己,给党和百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小时候生活艰苦异常,我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可是,在生活越来越优越的今天,我反而不懂得知足。现在,我才真正认识到: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一味追求过多的钱财,只会让人一步步走向歧途,渐渐在金钱的漩涡中迷失自我。
现在,面对贪欲和漠视法律酿成的悲剧,我终于领悟到:只有拒绝诱惑,才会获得心安;只有遵守法律,才能获得幸福。我一步步走向了监狱的大门,我的判决书是我曾经万恶的犯罪行为一笔笔写就的。希望我的悲剧能给所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再次敲响警钟,不要重蹈覆辙。(本文根据张桂春悔罪书和采访谈话记录整理)
|